标题    全文    标题或全文  |   精确查询    模糊查询
标题:
全文:
期刊名称:
全部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期刊年份:
全部
期号:
学科分类:
全部
搜索 清空
试探孔子的法律思想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1999年
1
54
王娆
甘肃政法学院
中国法律思想史
试探孔子的法律思想

王娆

甘肃政法学院

On Legal Thoughts of Ancient China Famous Philosopher,Confucius
  今日中国是历史中国之继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这既是法史学走出困境之必需,也是法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儒家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干,而孔子又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对他的法律思想深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文化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孔子的法律思想作了认真剖析,认为“爱人”是他的法律思想的灵魂,并与现代法律观有诸多契合之处,是一个永恒的法文化价值。

  一、“爱人”——孔子法律思想的灵魂

  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和灵魂。了解孔子的一切思想都必须从知仁开始。何谓“仁”?在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著作、也是儒家的经典——《论语》中,讲“仁”达109次之多,孔子对它作了多种解释,赋予了多种涵义,但却从未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仁者,爱人”可以看作是孔子对仁的总结性概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爱人”就是同情、关心他人的真实情感,具体体现为孝、悌、忠、信、恭、宽、敏、慧、温、良、俭、让、忠恕、中庸等各种善行和美德。可见,“仁”是各种美德的综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之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基于“爱人”,孔子重人道,轻鬼神,体现对人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孔子宪章文武、崇拜周公,继承了周公的“重人”思想,并予以发展,形成怀疑天命神鬼的世界观,具有早期无神论的倾向。《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子路又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3]他还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4]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从不把人间之事寄希望于鬼神,而是立足于现实,将人作为世界的主宰,肯定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基于“爱人”,孔子重视人、同情人、关心人。《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孔子担心的是有没有伤着人。他的“爱人”还是一种广大意义上的爱,决非仅指爱贵族统治阶级。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民”与“人”不同义,“民”指奴隶,“人”指自由人以上的贵族阶级,故孔子的“爱”仅指爱奴隶主。实际上,孔子的“民”与“人”并非绝对对立,有时有区别,有时无区别。正是这种“民”与“人”的通用,说明了孔子的“爱人”的普遍性意义。基于“爱人”,孔子提出了民本思想。他在君、民关系上,即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上,认为人民力量、民心向背,对国家统治起决定性作用。《荀子·哀公》载:“丘闻之,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种“君舟民水”的思想,一直是后世志士仁人规谏君主、重视民情的理论武器。

  基于“爱人”,孔子注重道德教化,反对“折民惟刑”,专任刑罚;主张刑罚适中,反对滥刑、酷刑。这些法律思想无不贯以“爱人”精神,故“爱人”是孔子法律思想的灵魄。

  二、先德后刑——孔子法律思想的主旨

  “爱人”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子的人性论。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5]“性”指人的先天秉赋和性情。孔子认为,人生来具有彼此大致相近的本性。人性没有在先天秉赋上的质的差异。“习”指后天的习染,它包括家庭条件、社会环境、教育、习俗、传统等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人可善可恶。但他又相信人性是可以变化的,用教化方式使人远恶近善是完全可能的。于是,从“爱人”出发,他主张统治者应注重德礼教化,不要专任刑罚。在孔子看来,人民有过失,罪不在民,而是由于居上位的人没有对他们施行教化、或教化不彻底的缘故。所以,作为统治者首先应担当教化的责任。

  教化的内容应是德和礼。礼是西周以来形成的一整套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其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孔子看来,礼是当时社会存在所必须的根本制度,是治民理国的首要条件,“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6]孔子还认为“礼”之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体现了“仁者爱人”的精神,“人之不仁如礼何?人之不仁如乐何?”[7]所以,他主张实行“为国以礼”[8]的“礼治”。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礼的规定,以礼为限,视听言行,一举一动,即所有行为全都纳入礼的限制范围。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9]守礼是社会所有人的义务,君主也不能例外,“君使臣以礼”[10]“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11]如果统治者能带头守礼,教育民众严格守礼,每个人便能认请自己应有的权利义务,知分守分,上不欺下,下不犯上,各守其职,各安其位,国家自会安定。

  礼的教化重在行为教化。此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用道德进行思想教化,达到规正内心,净化心灵的目的。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孔子还是寄希望于执政者,要求君主要“爱人”,做到“正”、“宽”、“惠”。“正”即“正己”,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至善至德的“贤人君子。”统治者只有正其身,才能正百官,正万人,否则焉能正人,焉能治国,“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2]“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保存检索条件
X
添加标签:

给这组订阅条件设置标签名称,可以更加方便您管理和查看。

保存条件:
微信“扫一扫”
法信App“扫一扫”
操作提示
对不起,您尚未登录,不能进行此操作!
关联法条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