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全文    标题或全文  |   精确查询    模糊查询
标题:
全文:
期刊名称:
全部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期刊年份:
全部
期号:
学科分类:
全部
搜索 清空
公元前5世纪雅典陶片放逐法考略
《法学》
2005年
6
20
胡骏
华东政法学院
外国法制史
陶片放逐法(Ostracism)在古希腊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雅典城邦来说,陶片放逐法是防止那种可能使雅典陷于党争并摧毁其国家的一个安全阀门。陶片放逐法对近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般认为近代西方社会的弹劾制就间接地起源于古希腊的陶片放逐制度。《雅典政制》对陶片放逐法的记载十分简略,然而随着近代以来雅典考古资料的丰富,特别是大量放逐选票——陶片的出土,使得历史学家对这一制度的了解大为扩展。作为直接民主制的产物,陶片放逐法的实施与雅典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民大会的运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陶片放逐制度下,实施放逐投票的历次公民大会就充当了特别法院的角色。
雅典城邦        陶片放逐法        演变        评价
公元前5世纪雅典陶片放逐法考略

胡骏

华东政法学院

  【摘要】陶片放逐法(Ostracism)在古希腊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雅典城邦来说,陶片放逐法是防止那种可能使雅典陷于党争并摧毁其国家的一个安全阀门。陶片放逐法对近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般认为近代西方社会的弹劾制就间接地起源于古希腊的陶片放逐制度。《雅典政制》对陶片放逐法的记载十分简略,然而随着近代以来雅典考古资料的丰富,特别是大量放逐选票——陶片的出土,使得历史学家对这一制度的了解大为扩展。作为直接民主制的产物,陶片放逐法的实施与雅典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民大会的运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陶片放逐制度下,实施放逐投票的历次公民大会就充当了特别法院的角色。
  【关键词】雅典城邦 陶片放逐法 演变 评价

Potsherds Ostracism Practices at Athens in 500 B.C
  一、对雅典陶片放逐法的初步认识

  “陶片放逐法”一词,希腊文意为“óστραχισμóδ”,原由希腊文“óστραχǒν”演变而来,我国法律史学界大多将其译为“贝壳放逐法”或“贝壳流放法”。[1]究其原因,“óστραχǒν”一字原义既可指贝壳,亦可译为陶片。近代以来,西方历史学家对雅典陶片放逐制度中所用之“óστραχǒν”到底为贝壳抑或为陶片也曾存在很大争论。然而截至上世纪90年代,雅典考古发掘出土的约1万1千片“óστραχǒν”,均为陶片,而无一贝壳。[2]为求使译名更符合当时雅典城邦所实施的放逐制度的实际情况,笔者将Ostracism(即óστραχισμóδ)一词试译为“陶片放逐法”。

  众所周知,陶片放逐法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若干古希腊城邦所实施的一项独特的政治法律制度,[3]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在于防范公共权力的滥用。一般认为,在实施陶片放逐的过程中要经过两次放逐投票,即第一次投票确定是否需要实施放逐,紧接下来一次确定具体放逐何人。而对于两次放逐投票的具体时间,学者间还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第一次放逐投票的时间为每年的6月份,并紧接着在该年度的8月份举行第二次投票;[4]而有学者则认为两次投票的时间分别为每年的年末以及次年的最初数月间。[5]从古希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来看,6~8月份正是雅典城邦的农忙季节,对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雅典中下层公民来说,这个时期内根本无暇参加政治活动,因此,笔者倾向于同意后一种观点。综合西方学者的论述,笔者推测,每年12月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亦称为主席团,为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的常设机构)会议期间,常务委员会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6]

  实施放逐投票的当日,在雅典的阿哥拉(Agora)中央用木板围出一个一个圆形场地,并留出10个入口,与雅典的10个部落相对应,以便同一部落的公民从同一入口进场。投票者在选票——陶罐碎片较为平坦处,刻上他认为应该被放逐者的名字,投入本部落的投票箱。第一次投票通过后,紧接着的第二次放逐投票会议的召开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人被放逐,一般认为陶片放逐的最终通过必须达到6000人的投票人数。对于6000之数到底是指法定人数(a quorum)还是指参加投票者的多数(the minimum effective vote),学者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6000为参加投票者的多数,即得票数超过6000者将被实施放逐;[7]也有学者认为6000为参加投票的法定人数,得票过半数者即被放逐。[8]从笔者掌握的外文资料来看,认定6000之数为法定人数(是否需过半数尚待考证)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原因有二:首先,从现存的古典文献来看,法定人数这个观念已为雅典人所熟知;再者,为了保护一个公民的基本权益,有必要以6000之数作为投票的法定人数。[9]另外,从当时雅典人口的数目来看,以6000之数作为法定人数也是一个合理的推测。根据西方学者的统计,到公元前431年,雅典的人口总数最高达到31万,其中公民及其家庭人口为17.2万人,即使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使雅典人口锐减,雅典公民人口最低点出现时的公元前400年,雅典也约有2.2万男性公民。[10]

  而6000之数作为法定人数,则意味着在第二次放逐投票当中,如果选票总数未达到6000,此次投票即宣告无效;如果超过6000,再按票上的名字将票分类,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一说为5年,但都可以为城邦的需要而随时被召回)。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处理好自己的事务,然后离开城邦。放逐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回到城邦后自动恢复。[11]

  根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的记载,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在领导雅典人民,推翻僭主独裁统治建立民主政治的过程中(约公元前509~508年)创立了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对付政治上掌握大权而意图恢复建立僭主政治的雅典政客。值得注意的是,该制度的最终实施与其制定时间相距甚远。直到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Marathon)战役(公元前490~489年)之后两年间,雅典平民取得更大的政治权力后,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约为公元前487年),第一位遭受放逐的人士为前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Peisistratus)的亲戚希帕科斯(Hipparchus)。[12]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对陶片放逐法的记载十分简略,然而随着近代以来雅典考古资料的丰富,特别是大量放逐选票——陶片的出土,使得历史学家对这一制度的了解大为扩展。到目前为止,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印证的结果,笔者可以确定的受放逐者共有12人(见下图一)。[13]

  ┏━━━━━━━┳━━━━━━━━━━━━━━━━━━━━━━━━━━━━━━━━━━━━━━━━┓

  ┃放逐时间 ┃ 被放逐人物及其介绍 ┃

  ┃(公元前) ┃ ┃

  ┣━━━━━━━╋━━━━━━━━━━━━━━━━━━━━━━━━━━━━━━━━━━━━━━━━┫

  ┃ ┃希帕科斯(Hipparchos),出生于雅典Collytus区,卡莫斯(Charmus)之子,前雅典僭 ┃

  ┃487/488? ┃ ┃

  ┃ ┃主庇西特拉图(Pisistratos)的亲戚,曾于公元前496~495年担任雅典执政官。 ┃

  ┣━━━━━━━╋━━━━━━━━━━━━━━━━━━━━━━━━━━━━━━━━━━━━━━━━┫

  ┃ 486 ┃迈加克利斯(Megacles),出生于雅典Alopeke区。 ┃

  ┣━━━━━━━╋━━━━━━━━━━━━━━━━━━━━━━━━━━━━━━━━━━━━━━━━┫

  ┃ 485 ┃卡利色诺斯(Kallias),生平不详。 ┃

  ┣━━━━━━━╋━━━━━━━━━━━━━━━━━━━━━━━━━━━━━━━━━━━━━━━━┫

  ┃ ┃桑西巴斯(Xanthippos),出生于雅典Cholargos区,曾于公元前479~478年担任雅 ┃

  ┃ 484 ┃ ┃

  ┃ ┃典执政官。 ┃

  ┣━━━━━━━╋━━━━━━━━━━━━━━━━━━━━━━━━━━━━━━━━━━━━━━━━┫

  ┃ 483 ┃凯勒伊诺斯(Kallixenos),出生于雅典Xypete区。 ┃

  ┣━━━━━━━╋━━━━━━━━━━━━━━━━━━━━━━━━━━━━━━━━━━━━━━━━┫

  ┃ ┃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Archon 489/8),出生于雅典Alopeke区,曾于公元前489 ┃

  ┃ 482 ┃ ┃

  ┃ ┃~488年担任雅典执政官。 ┃

  ┣━━━━━━━╋━━━━━━━━━━━━━━━━━━━━━━━━━━━━━━━━━━━━━━━━┫

  ┃ ┃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出生于雅典Phrearrhioi区,曾于公元前493~492年 ┃

  ┃ 471? ┃ ┃

  ┃ ┃担任雅典执政官。 ┃

  ┣━━━━━━━╋━━━━━━━━━━━━━━━━━━━━━━━━━━━━━━━━━━━━━━━━┫

  ┃ 461 ┃客蒙(Kimon),出生于雅典Lakiadai区,曾任雅典将军。 ┃

  ┣━━━━━━━╋━━━━━━━━━━━━━━━━━━━━━━━━━━━━━━━━━━━━━━━━┫

  ┃ 460? ┃阿尔巴德斯(Alcibiades),出生于雅典Skambonidai区。 ┃

  ┣━━━━━━━╋━━━━━━━━━━━━━━━━━━━━━━━━━━━━━━━━━━━━━━━━┫

  ┃ 457 ┃迈恩(Menon),生平不详。 ┃

  ┣━━━━━━━╋━━━━━━━━━━━━━━━━━━━━━━━━━━━━━━━━━━━━━━━━┫

  ┃ ┃修昔底德(Thucydides),梅涅西亚斯(Milesias)之子,出生于雅典Alopeke区(与古 ┃

  ┃ 443 ┃ ┃

  ┃ ┃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同名,为不同的两个人)。 ┃

  ┣━━━━━━━╋━━━━━━━━━━━━━━━━━━━━━━━━━━━━━━━━━━━━━━━━┫

  ┃ 415 ┃海柏波拉斯(HyPerbolos),出生于雅典Pherthoidai区。 ┃

  ┗━━━━━━━┻━━━━━━━━━━━━━━━━━━━━━━━━━━━━━━━━━━━━━━━━┛

  图一(遭受放逐者的具体资料)

  二、雅典陶片放逐法的发端

  众所周知,克里斯提尼改革是继梭论变法之后,古希腊雅典城邦历史上另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雅典平民反抗氏族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恩格斯称这一改革为“克里斯提尼革命”,这一革命使梭伦奠定的民主制度日趋稳固,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最终在战胜氏族贵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14]在这次改革中,克里斯提尼一改旧日雅典四个部落的传统,而建立以区(deme)为基础的新的十部落的制度;他并且以新的部落制度为基础,新设“十将军委员会”(其中的首席将军逐渐演变为雅典最高统治者);[15]此外,他的另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陶片放逐法。

  关于克里斯提尼政治改革与陶片放逐法的建立,记载最详细的文献莫过于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近代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多半以亚里士多德的记载为出发点。为讨论方便,先将亚里士多德书中有关章节摘译如下:[16]

保存检索条件
X
添加标签:

给这组订阅条件设置标签名称,可以更加方便您管理和查看。

保存条件:
微信“扫一扫”
法信App“扫一扫”
操作提示
对不起,您尚未登录,不能进行此操作!
关联法条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