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189号
《江苏省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办法》已于2025年6月23日经省人民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省长:许昆林
2025年6月25日
江苏省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活动,预防和减少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公众健康和财产安全,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突发事件应对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本办法所称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事故灾难或者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按照国家规定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第三条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敏感目标,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生态环境事件。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分级负责、属地为主、部门协同的责任体系,协调、解决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工作力量,负责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有关工作。
第五条 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法对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粮食和储备、林业、地震、气象、海事、消防救援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有关工作。
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加强协同联动,建立会商协调、联合培训演练、信息和资源共享、协同监测和处置等工作机制。
第六条 开发区等各类园区的管理机构(以下称园区管理机构)应当将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明确相应工作机构和人员,采取措施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和装备保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开展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应急培训演练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协助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按照授权依法履行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相关监督管理职责。
工业企业集聚的其他区域根据需要建设应急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内企业事业单位落实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要求。
第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相关负责人、重点岗位人员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责任制度,依法履行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相关义务。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与长三角等区域其他省市的沟通协调,开展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合作,落实区域生态环境联动共保要求。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跨区域突发生态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和协调配合机制,开展风险研判、信息通报、事件应对、培训演练等工作的区域合作。本省长江、太湖、淮河等重要流域以及京杭大运河上下游、左右岸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突发
水污染事件的联防联控。
第二章 预防准备和监测预警
第九条 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制定行业和园区管理规定、标准规范等,涉及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内容的,应当征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意见。
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规划实施以及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落实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风险防控要求。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园区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实行动态调整。鼓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制定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