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论为社区矫正机构的干预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明.按照该理论,我国《社区矫正法》中的保密条款,意在通过去标签化的方式,防止未成年人犯罪身份的不当"关联"与"扩散".传统矫正模式下,基于执行的"接触性"弊端,保密条款在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及帮困扶助三项任务中无法有效开展.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补了这一缺陷,但又显露出新的隐忧——"智慧矫正"平台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为更好帮扶涉罪未成年人重返社会,在标签生成阶段,应以场景化公正理论为基准,采集平台中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信息;在标签流动阶段,需以个案请求与常态传输两种类型作为考量基础,选择性适用去身份标识;在标签封存阶段,坚持遗忘优先,兼顾再犯预防规则,以达到数据信息标签"遗忘"与"保留"的平衡.
de-label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sealing of criminal records smart corr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