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全文    标题或全文  |   精确查询    模糊查询
标题:
全文:
期刊名称:
全部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期刊年份:
全部
期号:
学科分类:
全部
搜索 清空
论出卖人返还财产请求权的属性及限制——以合同被撤销为切入点
《政治与法律》
2021年
1
86-95
石冠彬
甘肃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民法典        原物返还请求权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        诉讼时效        善意第三人
  专论
论出卖人返还财产请求权的属性及限制[1]

——以合同被撤销为切入点

石冠彬

(甘肃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内容提要:因为我国法在物权变动模式上未采纳物权形式主义的立场,故当买卖合同被撤销后,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的权利兼具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这一债权请求权和原物返还请求权这一物权请求权的双重权利属性。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这一权利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应根据权利人请求权基础及标的物类型予以区别:若权利人主张行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不论返还标的物是动产还是不动产,均适用诉讼时效;若权利人主张行使原物返还请求权,仅在返还标的物属于普通动产或未登记特殊动产时,才有适用诉讼时效的空间。基于有效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考量,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的权利不能对抗善意占有的第三人,且不论第三人所享有的是物权还是债权。未来制定我国民法典司法解释宜对此加以明确规定。
关键词:民法典;原物返还请求权;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物权请求权;诉讼时效;善意第三人
中图分类号:DF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512(2021)01-0086-10
一、问题之提出
  就合同被撤销后所引起的返还财产问题,在前民法典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第157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与此同时,就合同被撤销后返还财产是否适用诉讼时效而受诉讼时效限制的问题,2008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诉讼时效规定》)第7条第2款明确规定:“合同被撤销,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从字面上来看,最高人民法院肯定了返还财产与损害赔偿请求权一样,均适用诉讼时效,似乎是已经将返还财产这一请求权界定为债权请求权。为了解决司法实务中的疑难问题,2019年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会议纪要》)第32条至第36条分别就合同不成立与合同无效、被撤销的法律后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定。
  就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157条完全延续了《民法总则》的相应表述,仍未就请求返还财产的权利基础等加以规定。与此同时,《民法典》第508条的规定意味着“总则编”第六章第三节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的规定同样属于合同效力制度的法律依据。[2]应该说,上述立法技术是值得肯定的,在避免重复规定的同时体现了总则编“提取公因式”的价值,属于民法典编纂能够实现制度体系化这一功能的范例。[3]此外,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修正后的《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修正后的《诉讼时效规定》)第5条第2款延续了先前立场,明确规定合同被撤销后,返还财产请求权可适用诉讼时效。笔者于本文中无意于就合同无效、被撤销或不成立情形下当事人返还财产的法律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仅以买卖合同被撤销作为切入点,探讨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的权利属性(即请求权基础,下同)及权利行使限制问题,以期能为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具体而言:其一,买卖合同被撤销时,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的权利属性应当是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这一债权请求权还是物权请求权中的原物返还请求权;其二,买卖合同被撤销时,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是否应当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其三,买卖合同被撤销时,如何平衡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的权利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信赖利益。
二、买卖合同被撤销后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的权利属性
  如前所述,《民法典》施行前,根据《民法总则》第157条和《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合同被撤销后,出卖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但并未明确返还财产请求权的权利属性。就此,学界的认识存在分歧,既有论者主张返还财产属于返还不当得利,也有论者认为返还原物本质上是承担侵权责任,还有论者主张应当根据返还标的物的不同来界定返还财产请求权的性质。[4]就买卖合同被撤销情形下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而言,笔者认为,这一请求权的属性主要涉及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之争。
(一)买卖合同被撤销后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具有物权请求权的属性
  物权请求权是指物权人在其物权受到侵害或有被侵害的危险时,基于物权而请求侵害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使物权恢复到原有状态或侵害危险产生之前状态的权利;其包含原物返还请求权、排除妨碍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等。[5]民法典》第235条和第236条延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就此所作出的相关规定。其中,原物返还请求权是指失去对物的占有的物权人有权请求无权占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6]一般认为,原物返还请求权的构成要件包含请求权主体必须是物权人、请求返还标的物必须是被他人无权占有之物、请求权的相对人是无权占有人等三个要件。[7]也就是说,针对无权占有的人,占有物的物权人可行使原物返还请求权,但请求返还的物必须是自己享有物权的原物,该权利的行使以物尚且存在为前提,且占有人必须不存在合法占有的权利基础。
  那么,在买卖合同被撤销的情形下,根据《民法典》第157条的规定,出卖人有权请求买受人返还买卖标的物,这一返还请求权是否具有物权请求权的性质呢?对此,笔者持肯定立场,但并不是因为将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的权利认定为物权请求权有助于保障交易安全,[8]这一权利属性的界定本质上是由《民法典》在物权变动模式上的立场所决定的。
  首先,就买卖合同引起的物权变动而言,在理论上属于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大陆法系国家早在20世纪之初就已经形成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形式主义及债权形式主义三大物权变动立法模式。[9]采纳债权意思主义的法国法和日本法,均强调债权合意是物权变动的唯一条件,在这一立法模式之下,如果买卖合同被撤销,买受人就无法取得买卖标的物的所有权,此时出卖人可根据物权请求权主张返还原物,采纳物权形式主义的德国法因为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认为产生债权债务关系的负担行为本身是否有效,不会影响引起物权变动的处分行为的效力,所以德国民法通过援用不当得利制度作为买卖合同无效情形下出卖人的救济路径,以调整由物权无因性引起的财产不规则变动。也就是说,在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当合同被撤销时,虽作为给付原因的买卖合同已经不存在,但买受人仍然享有买卖标的物的所有权,此时出卖人不能行使原物返还请求权,但出卖人可凭借先前债权合同失去法律效力而依不当得利原物返还请求权向买受人主张返还买卖标的物。[10]采纳债权形式主义的瑞士法和奥地利法,认为交付或登记虽然是物权变动的生效条件与法定形式,但其引起物权变动的基础条件乃债权合同本身有效,如果债权合同失去法律效力,则先前的交付或登记将不再导致买卖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与此同时,在合同有效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交付或登记,所有权也不发生移转。由此可知,只要一国法律在物权变动模式上没有采纳物权形式主义的立场,那么当买卖合同被撤销时,出卖人即可基于物权请求权请求买受人返还原物。
  其次,在我国,《民法典》延续《物权法》的立场,在物权变动问题上采纳了“债权形式主义为主、债权意思主义为例外”的物权变动模式,理论通说主张现行法并未承认物权行为理论(至少未承认无因性);申言之,根据《民法典》,买卖合同的有效是所有权变动的基础条件,当合同因为被撤销而失去约束力时,即使先前已经存在交付或者登记的物权公示行为,其也不能发生所有权移转的法律效果。因此,当买卖合同被撤销时,出卖人根据《民法典》第157条的规定请求买受人返还买卖标的物的权利,在性质上应当被认定为物权请求权。[11]
(二)买卖合同被撤销后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具有债权请求权的属性
  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情况下,一方因他人利益受损而获利的制度。[12]作为各国民法基本制度的不当得利制度,可追溯至罗马法上的各种返还财产之诉,即个别诉权制度,其是罗马法为了实现实质公平所制定的诉讼类型。[13]其中,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一方称为受益人,遭受财产损失的一方称为受害人。一般认为,不当得利制度的构成要件包含一方获利、另一方权益受损、获利和受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获利本身并没有法律依据等四方面。[14]此外,受德国法的立场的影响,理论上一般根据是否基于给付受有利益这一点,将不当得利的类型分为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15]其中,“给付”是指有意识并伴有一定目的地增加他人财产的行为。[16]具体而言,给付型不当得利,是指给付人在欠缺给付原因的情况下实施了给付行为,导致受益人无法律根据而受有利益。[17]欠缺给付原因既可以是法律上原因自始不存在,也可以是事后不存在,诸如错误给付、物之瑕疵、合同解除、合同无效或撤销等均是典型的给付型不当得利的情形。[18]相应地,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则要求不当利益是因给付以外原因产生的,给付以外的事由一般包括权益侵犯不当得利(无权占用他人之物等侵犯他人权利获利的情形)、支出费用不当得利(误认为他人之物为己有而为修缮)、求偿不当得利(清偿他人债务)等情形。[19]
  在买卖合同被撤销的情形下,从债法层面而言,此时买卖合同视为自始不存在,买受人对买卖标的物的占有已经没有合法依据,所以出卖人有权请求返还已交付的标的物。就其返还的权利基础而言,笔者认为,除了前述的物权请求权之外,出卖人主张返还完全符合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构成要件:一方面,在买卖合同被撤销的情形下,买受人对买卖标的物的占有缺乏权利基础,并无法律依据,属于不当的得利;另一方面,买受人的占有行为直接导致了出卖人客观上不能行使针对买卖标的物享有的所有权权能,导致了其权利受损,两者具有直接因果关系。此外,此类返还财产请求权在类型上可归为自始无给付目的的给付型不当得利。诚如有论者所言,在作为占有转移根据的债权关系被宣告无效或撤销后,债权人要请求债务人返还标的物,可通过主张作为特别规则的给付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得以实现。[20]由此可知,当买卖合同被撤销时,原本因合同约定的给付陷于目的不能,此时买受人占有买卖标的物的行为无法律上的根据,当属不当得利,出卖人可依据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主张返还。
  值得思考的是,在肯定合同被撤销后权利人可基于物权请求权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的同时,能否认定权利人还可行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换言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否具有独立性呢?对此,境内外理论和立法均存在一定分歧,大致可将其概括为“辅助说”和“独立说”两类。“辅助说”认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并不具有独立的属性,只有当原始权利无法行使或者受到妨碍的时候,作为辅助性权利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才能得以行使,其具有补充性特征。[21]“辅助性理论之目的,在于防止不当得利请求权适用范围的扩大,致使其他制度丧失其规范机能。”[22]在这一理论之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不可能与其它请求权发生竞合。举例而言,如果将一个返还请求权认定为物权返还请求权,就不能将其认定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独立说”认为,一个请求权在构成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同时,有可能同时属于其它类型的请求权,即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可能与其它请求权发生竞合。笔者认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具有独立性,其属于债权请求权体系独立的组成部分。不当得利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中的各种返还财产之诉,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一种独立的请求权,事实上,不论是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均认可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一种独立的请求权。[23]在我国,《民法典》第122条明文确立不当得利是债的发生原因,事实上已经将其规定为一项独立的债权请求权。[24]从立法变迁层面来看,《民法典》第122条全盘吸收《民法总则》第122条的立场:“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民法典》与《民法总则》均采用“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这一表述,相对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92条“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这一用语而言,更直接彰显了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作为独立请求权的属性。出于立法上肯定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属于独立债权请求权的原因,我国学界多数学者持这一见解,司法实务界也一直贯彻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可以与其它请求权发生竞合的立场。[25]由此可知,认定买卖合同被撤销后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的权利具有物权请求权的属性,并不影响认定其具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属性的结论,并且,当合同被撤销时,出卖人究竟是根据原物返还请求权还是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来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需完全尊重权利人的自由抉择。[26]
三、买卖合同被撤销后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如前所述,买卖合同被撤销后,出卖人请求买受人返还买卖标的物的权利兼具债权请求权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和物权请求权的原物返还请求权属性,那么出卖人的请求权基础不同,是否会对出卖人这一权利是否适用诉讼时效的判断产生影响呢?对此,笔者持肯定立场,一方面,如果出卖人所主张的是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不论其所请求返还的买卖标的物是动产还是不动产,出卖人的这一权利均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另一方面,如果其所主张的是原物返还请求权这一物权请求权,则只有当返还标的物属于普通动产或未登记特殊动产时,才适用诉讼时效。上述结论的得出,直接由《民法典》第196条的立场决定。
  一方面,在《民法总则》出台之前,物权请求权中的原物返还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是理论与实务界的共识。虽有极少数论者主张物权请求权作为请求权的一种也应当适用诉讼时效,[27]也有观点主张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这一问题应当根据物权请求权类型的不同、原物返还请求权中返还标的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28]但从整体上来看,理论界对于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应当说是存在相当共识的,其理由则集中在物权具有支配权的属性、原物返还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限制并不会致使义务人处于不利境地、适用诉讼时效将引起占有和所有关系的混乱且会使得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更加不明朗、适用诉讼时效会造成不公平等方面。[29]
保存检索条件
X
添加标签:

给这组订阅条件设置标签名称,可以更加方便您管理和查看。

保存条件:
微信“扫一扫”
法信App“扫一扫”
操作提示
对不起,您尚未登录,不能进行此操作!
关联法条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