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全文    标题或全文  |   精确查询    模糊查询
标题:
全文:
期刊名称:
全部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期刊年份:
全部
期号:
学科分类:
全部
搜索 清空
搜索引擎自动补足算法的损害及规制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9年
6
31-45
张凌寒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自动补足算法        搜索引擎        算法损害        算法看门人        滋扰
搜索引擎自动补足算法的损害及规制

张凌寒*

目次
  一、迥异的判决:搜索引擎算法损害责任的认定路径
  二、考量的因素:不同的法律地位理论与政策利益权衡
  三、规制的原点:搜索引擎作为基于算法的信息发布者
  四、规制的进路:责任的框架与考量的因素
摘要 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的自动补足算法可在用户输入关键词后自动补足搜索内容,提供搜索建议。然而,算法提供的联想词可能造成侵害个人名誉、隐私,著作权、商标权乃至公共利益的多种算法损害。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既有案例中,一些基于搜索引擎是信息发布者或帮助侵权而肯定搜索引擎的法律责任,一些则认定算法技术客观中立或搜索引擎享有言论自由而否定其法律责任。迥异判决的原因既隐含搜索引擎在信息传播中作为“信源”还是“信道”的理论假设之争,也包括国家产业利益和安全利益的考量。从信息论的角度,搜索引擎的实际法律地位是基于“算法的信息发布者”,兼具信源与信道属性,既是盈利性企业又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因此,应以“基于算法的信息发布者”作为规制搜索引擎算法损害的原点,为搜索引擎设置算法看门人的注意义务。搜索引擎的算法责任框架设计,应考量算法处理数据所涉的利益类型,算法对用户行为的干预能力,构建安全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信息分层框架。
关键词 自动补足算法 搜索引擎 算法损害 算法看门人 滋扰
  搜索引擎的自动补足算法能够在用户输入搜索关键词后,自动联想提供搜索建议。此项设计初衷为用户提供便利,减少其打字数量提高搜索效率。然而,当自动补足算法能够生成真实或者误导的信息时,搜索建议可能造成多种损害。其一,最为常见的虚假信息涉嫌名誉权或隐私权损害,例如德国的前第一夫人贝蒂娜·武尔夫起诉谷歌要求其承担诽谤责任,其自动补足算法暗示武尔夫夫人曾从事过色情服务行业。〔1〕百度被金德管业起诉,因其提供的搜索联想词暗示金德管业存在欺诈等行为。〔2〕真实信息也可能造成隐私权损害,西班牙谷歌案件中,〔3〕原告要求谷歌删除多年前的个人敏感信息。其二,自动补足算法可能造成商标权与著作权损害。如输入某个电影名称,自动补足算法提示“免费下载”。其三,自动补足算法造成公共利益损害,例如2016年5月在英国谷歌输入“我如何加入”,自动补足算法提示的建议会包括“我如何加入ISIS(一个伊斯兰极端组织)”。〔4〕2017年11月,Buzzfeed News发现,在YouTube上搜索“how to have”时,给出的自动化搜索建议竟然是“如何与你的孩子发生关系”。〔5〕
  搜索引擎是否应为自动补足算法承担相应责任,一直存在争议。〔6〕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的诉讼结果呈现巨大差异。搜索引擎主张无责的理由包括:搜索提示是由算法自动生成,搜索结果符合技术中立,自身并无过错与审查义务等。主张搜索引擎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判决虽然理由不尽相同,但一般基于私法权利保护角度,或出于支持当事人的被遗忘权,或出于搜索引擎并未履行通知删除义务等。不同的判决体现出算法损害在传统法律框架下的认定困难。
  搜索引擎自动补足算法的损害如同一片棱镜,折射出算法广泛嵌于不同应用场景和平台架构之后,对传统理论与司法实践提出的挑战。无论是通用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还是垂直搜索引擎(如淘宝和YouTube)早已成为网络用户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来源。诚如詹姆斯·格里梅尔曼(James Grimmelmann)所言:“互联网中的信息越来越庞杂,而搜索引擎是互联网的新支柱。它们是图书管理员,处理网络混乱庞杂的信息。它们是评论家,把内容提升到显眼的位置,或放至毫不起眼的位置。”〔7〕那么,搜索引擎(等平台)是否应该为自动补足算法产生的结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应当承担,那么这种法律责任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应该以何种进路规制搜索引擎(等平台),以避免算法运行带来的损害?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迥异的判决:搜索引擎算法损害责任的认定路径
  有关搜索引擎法律责任的迥异判决背后隐含着对两个关键问题的不同解读:其一,搜索引擎的法律地位;其二,搜索引擎在侵权行为中的作用。肯定搜索引擎责任的判决基于其作为信息发布者的地位与搜索引擎帮助侵权的作用,否认判决则基于算法的技术中立免责与其享有言论自由。
(一)肯定责任的判决:搜索引擎作为信息发布者或帮助侵权
  肯定搜索引擎侵权责任的案件中,认定责任的基础分为地位论与作用论。地位论认为通过技术原理分析,搜索引擎应该被认定为主动和积极的信息发布者,进而需承担侵权责任。作用论则从搜索引擎在侵权行为中的作用,认定其帮助侵权进而需承担侵权责任。
1.地位论:信息的缓存与发布者
  搜索引擎的自动补足算法能够为网络用户提供搜索建议,肯定侵权责任的判决将这种行为认定为信息发布,进而否定算法中立的辩护而要求搜索引擎承担侵权责任。
  面对搜索引擎主张“算法技术中立”和“算法自动生成建议”的辩护,各国判决从技术角度来论证搜索引擎信息发布者的地位。简单将自动补足算法生成搜索建议过程解释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搜索引擎累积内容;第二步,用户输入关键词;第三步,搜索引擎通过自动补足算法与关键词相联;第四步,用户收到搜索建议。因此,自动补足算法生成搜索建议是搜索引擎、网页内容提供者、网络用户的互动行为。
  法院的推理同样从技术的角度展开。自动补足算法是搜索引擎一项独立的功能,引入了搜索引擎累积的信息内容作为资源。这时搜索引擎的法律地位不再仅仅是信息通道和技术服务提供者,而是独立的信息发布者。在2011年意大利米兰法院的判决中,谷歌的自动补足算法把“欺骗、骗局”作为原告姓名的搜索联想。谷歌抗辩其自动补足算法的搜索联想只是“他人提供信息的存储活动”。然而,法院认定,恰恰由于谷歌“托管了所有用户的搜索结果”,并且经过算法“特定方式加工”而提供给其他用户,因此不适用避风港条款而作为信息发布者承担侵权责任。〔8〕此种通过技术确定信息发布者的法律地位的说理路径在其他欧盟国家的案件中较为常见。〔9〕
  欧盟之外的某些国家也采取了这一说理路径。2012年11月12日,澳大利亚音乐人Michael Trkulja诉谷歌的案子胜诉,因为谷歌的自动填充功能错误地将其与有组织的犯罪和谋杀联系在一起。此案中,谷歌被认定为“信息发布者(publisher)”进而承担了诽谤责任。〔10〕谷歌在美国采取的言论自由的辩护策略在美国境外普遍受挫,一方面在欧洲言论自由并不涵盖自动补足算法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欧盟法院通过技术分析,搜索引擎因对自动补足算法的控制成为信息发布者。〔11〕
2.作用论:帮助侵权行为实施
  除了直接认定信息发布者的地位论以外,另一些判决采取了较为缓和的“作用论”——即通过认定自动补足算法的帮助侵权行为的作用,来认定搜索引擎的侵权责任。
  日常的搜索经验表明,自动补足算法提供的搜索建议具有较强的引导搜索作用。当用户输入一个关键词后,即使自动补足算法提供的建议并不匹配用户的初步意向,也会引导用户的好奇心,转而点击自动补足算法的搜索建议。在这种情况下,自动补足算法不仅仅是加速搜索,而是具有“促进”与“定位”的作用,使得算法的搜索建议变得更加热门。而用户会更多点击自动补足算法提供的建议,因此提高此项建议的点击量,使得自动补足算法提供此项建议的可能性增加,形成恶性循环。〔12〕
  这种性质与效力十分模糊的搜索建议行为引起了欧盟国家广泛的司法审查。在法国最高法院的案件中,法院认为搜索建议引发了用户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搜索转向了算法的建议。这进一步形成了“雪球效应”,使得谷歌“中立的算法”这一抗辩理由不再成立。〔13〕自动补足算法通过引导用户搜索方向,使得用户点击量增加,构成了对侵权行为的帮助。
  早期,搜索引擎承担侵权责任的情况往往局限于算法提供了诽谤类的不实信息,如德国联邦法院2013年的案件。〔14〕在西班牙谷歌案件之后,搜索引擎由于算法承担侵权责任的情况扩展至算法提供了真实的合法信息。原告发现通过谷歌将自己的名字与之前的房屋拍卖信息相连,提起了诉讼。西班牙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理由就是搜索引擎算法可能削弱或者扭转用户本身的搜索结果,完成个人身份与信息的联结。〔15〕“作用论”从搜索引擎算法在获取信息中的作用来论证其法律责任的路径,将搜索引擎算法侵权信息的范围从非法信息扩展至了合法信息。
  我国行政部门有以“作用论”认定网络平台行政责任的先例。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直指阿里巴巴纵容用户销售侵权和违禁商品,通过自动分类、提供搜索工具算法,“涉嫌在明知、应知、故意或过失等情况下为无照经营、商标侵权、虚假宣传、传销、消费侵权等行为提供便利、实施条件”,客观上帮助了违法行为的实施。〔16〕由此可见,因算法的部署、应用而承担法律责任在欧盟与我国均有先例。
(二)否认责任的判决:算法技术中立或言论自由论
  围绕同一问题,不同的说理导致了完全不同的判决结果。否认搜索引擎因自动补足算法承担责任的判决同样可分为作用论与地位论。作用论认定算法作为技术客观中立,因此搜索引擎并无主观过错不应承担侵权责任。地位论则将搜索引擎由算法产生的结果作为言论,搜索引擎因享有言论自由而免责。
1.作用论:算法技术客观中立
  否定搜索引擎法律责任的常见说理路径为,补足算法自动生成搜索建议——搜索引擎没有主观过错——因此无需承担侵权责任。由于搜索建议由自动补足算法生成,而非搜索引擎主动发布,其经常主张技术中立原则而拒绝承担责任。例如在德国武尔夫夫人的案件中,谷歌提出的抗辩即为“搜索结果由算法自动生成”。〔17〕
  基于法律和政策考虑,搜索引擎很多次选择了算法技术中立,没有主观过错的辩护策略并取得成功。技术中立原则也称“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指销售一种同时具有合法和非法用途的商品时,可免负侵权责任。在技术中立原则下,技术的使用者和实施者只要没有主观上的过错,就无需为技术作用于社会的负面效果承担责任。如我国2015年的任某诉百度名誉权案件中。任某以其在教育和管理领域享有声誉、百度搜索将“陶氏教育”“陶氏”与其姓名关联、陶氏教育口碑不佳为由,以其名誉、姓名及“被遗忘权”受侵害为由起诉百度公司。法院认为,百度提供的搜索建议“即任某姓名系百度搜索引擎经过相关算法的处理过程后显示的客观存在网络空间的字符组合”,“检索词的序列动态变化、时时更新。故百度公司对相关关键词在搜索结果中出现并不存在主观过错。”〔18〕
  由于算法补足的内容是自动生成的,因此很难符合欧洲既往诽谤案例中严格的主观过错认定条件。如在英国一诽谤案中(Bunt v Tilley),法庭认为侵权责任的成立必须具有主观要素,而搜索引擎仅仅提供了网络服务的便利。〔19〕这样并不满足诽谤的条件,即必须既具有发布信息的意图又发布了实质性内容,因此行为人可主张合理传播进行辩护。在英国大都会国际学校与技术设计公司一案中,法院再次确认了这一立场。当原告搜索自己名字时,其他网站上的诽谤通过搜索建议以“片段”的方式呈现出来。法庭认为,搜索引擎并未通过输入产生搜索建议,没有授权或者使此代码在用户的屏幕上出现,而仅仅是扮演了“提供便利的角色”(即网络服务提供者)。〔20〕在作用论的判决说理中,技术中立成为搜索引擎的免责金牌。
2.地位论:信息发布者享有言论自由
  美国产生了一系列否认搜索引擎因算法承担侵权责任的案例,这些案件的判决法院采纳了以下说理路径:自动补足的搜索建议可以控制——搜索引擎是信息发布者——搜索引擎的言论自由受到保护。在这种路径下,搜索引擎需要证明自己可以直接控制和影响搜索结果,所以搜索结果并无中立的可能,而必然存在主观搜索偏倚。既然是一种主观偏倚的言论,自然享有美国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免于承担侵权责任。
  既往美国的案例中,谷歌多次采用了“言论自由”的辩护思路。例如在搜索王与谷歌的案件(Search King v Google)中,搜索王(Search King)公司声称谷歌的恶意篡改网页排名算法导致其访问量急剧下降。〔21〕法庭认为算法并非“客观的”“中立的”,“谷歌从来没有放弃其作为言论者的权利,即选择向用户提供何种信息以及如何提供这些信息”。〔22〕这一观点在兰登(Langdon)公司与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的案件中也得到了体现。法院认为谷歌、雅虎移除与原告相关的搜索结果只是合法行使“编辑者的决定”,因此其行为受到宪法保护。〔23〕在这一说理路径中,核心要素是搜索引擎因对算法的控制能力而享有信息发布者的法律地位。这种控制能力甚至直接得到了谷歌公司自己的确认。例如从2012年8月开始,谷歌宣布一些网络下载软件的搜索建议被移除,因为“将盗版的可能性作为搜索建议考量的内容”。〔24〕因此在美国的众多案例中,搜索引擎大量采用了承认其对搜索排名和建议的控制能力,进而被承认为言论发布者,享有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的辩护策略。
  同样通过搜索引擎自动补足算法的技术分析,但判决却认定搜索引擎“信息发布者”和“服务提供者”的不同法律地位。同样是分析搜索引擎算法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却可以得出“技术中立”与“信息引导与集合”不同能动作用的结论。相同的说理进路得出迥异的结论,其原因值得探究。
二、考量的因素:不同的法律地位理论与政策利益权衡
  不同说理路径的背后隐含着多重因素的综合衡量。搜索引擎是否基于自动补足算法承担法律责任的因素,一方面包含着对搜索引擎及算法的不同法律地位的理论解说,另一方面基于各国法院与政府在不同案件中的政策价值取向。
(一)法律地位考量:信源或信道的理论选择
  搜索引擎是否应为自动补足算法承担侵权责任的争议来源于两点:第一,自动补足算法是技术中立的还是可控的?第二,算法生成的搜索建议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不同回答背后隐含着搜索引擎法律地位的假设。从信息论角度看,信息传播各部分可分为信源(信息发布者)、信道(传播媒介)和信宿(信息接收者)三部分。〔25〕认为算法中立、自动补足建议客观的判决,背后隐含着搜索引擎是信道的假设;〔26〕认为算法可控,自动补足建议主观的判决则隐含着搜索引擎是信源的假设。
1.作为信道的搜索引擎:客观中立的算法假设
  互联网发展早期,搜索引擎被视为与电报、电话等公共服务无异,被描绘为互联网的地图。言论只有通过媒体才有机会被公众得知,〔27〕因此需要法律对媒体的监管而遵循公共利益原则,防止私人公司对言论的私人审查。〔28〕为此,电信运营法律长久以来都遵循无歧视原则。〔29〕无歧视原则的具体体现,则是电话与电报被视为公用事业公司,以及后来的“网络中立”原则。
  “媒体”理论后修正发展为“信道”理论,但仍坚持认为,搜索引擎对言论自由等公共利益有巨大影响,应该“客观、中立”。〔30〕搜索引擎与传统媒体的不同在于,其功能是将其他媒体与网站的言论呈现给网络用户。〔31〕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应该建立“搜索中立原则”确保各网站都有被搜索到的权利。〔32〕而判定谷歌因为具有垄断性市场主导地位,因此要提供客观中立搜索结果不应歧视网页也是基于信道理论。
  在搜索引擎是“信道”的理论假设下,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自动补足算法是一项客观中立的技术;其二,补足的搜索建议由用户搜索发起,并由算法自动生成。由此可推断搜索引擎并不需承担侵权责任。当搜索引擎使用“技术中立”为自动补足算法的建议辩护时,实际上是从信道的角度考虑,因为只有信道才有客观中立的可能。同样,当搜索引擎要求使用避风港原则时,也是将自身作为信道。
2.作为信源的搜索引擎:可控算法的侵权责任
  与信道理论不同,搜索引擎的“信源”理论将搜索引擎看作是信息的发布者,而自动补足算法则类似发布信息的编辑。在这种理论假设下,自动补足算法的搜索建议被认定为编辑的结果,进而搜索引擎作为言论的发布者,或确认搜索建议是言论自由予以保护,或确认搜索建议是算法发布的信息认定责任,背后隐含着同样的假设。
  自动补足算法的搜索建议从形式上更加符合信源理论。虽然网页排序是否是搜索引擎发布的信息存在争议,但搜索建议在用户输入关键词后直接生成,因此诸多判决都采取了信源理论。正如谷歌的搜索引擎工程师宣称,“某种程度上当人们使用谷歌,就是在寻求我们的编辑性的判断。”〔33〕
  然而信源理论实践中存在缺陷:由于搜索引擎算法主观上过错难以举证,必然导致根据侵权结果倒推主观过错的判决说理路径。网络技术使得法官难以判断搜索引擎类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观过错。仅以我国为例,如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知道”有复杂的认定体系,〔34〕如要考虑网络服务性质、侵害权益的类型、浏览量等等。〔35〕而自动补足算法发布的意图仅通过侵权结果来推断难以令人信服。
  由此可见,看似纷乱的迥异判决实际上是采用了不同的理论假设。认定搜索引擎为信道,自然推论是自动补足算法仅是中立的技术;认定搜索引擎为信源,则可根据不同损害类型判定搜索引擎承担不同法律责任。然而,两种理论均有解释上的缺陷,实践判决中的采用随机性也证明了其均不完备。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各国在司法实践中选择不同的理论呢?
(二)政策利益考量:产业、公共与私人利益
  无论是通用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还是垂直搜索引擎(如淘宝和YouTube),早已成为网络用户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来源。因此,搜索引擎覆盖着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到公民个人利益等多层次法益。不同的利益倾向使得类似的案例在不同国家得出了迥异的判决。
1.基于产业利益的不同选择
  案例梳理显示,美国与中国等互联网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基于产业利益选择审慎地为搜索引擎设置法律责任。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判决则普遍显示严格保护个人权利的传统倾向。
  美国和中国一般对认定搜索引擎的侵权责任持较为谨慎的态度。美国模式继续以传统的侵权责任司法救济模式来保护个人权利,为技术创新留够足够的空间。美国传统的侵权法通常将侵权主体分为两类:信息的出版商和分销商。信息的分销商如电话、电报等无法控制通过其网络传输的内容,且法规要求它们为所有客户提供服务,所以它们对其他人发布的侵权内容不承担责任。〔36〕1996年美国《通信内容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简称CDA)在互联网领域沿用了“出版商”和“分销商”的分类,CDA第230条规定交互式计算机服务者不被视作其他内容信息提供者所提供信息的出版商,为网站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提供强大的豁免权。例如在美国第九巡回法庭的案例中,进一步确认了搜索引擎仅仅是“中立工具”而非信息出版商的法律地位。〔37〕根据美国法院的诉讼先例,〔38〕仅对网上资料的一般修订都不会使网站成为“信息内容提供者”。〔39〕目前美国尚未在自动填充算法侵害个人名誉权等案件上作出明确判决,原因在于因交互式计算机服务提供者在CDA下受到保护。〔40〕目前美国仅可查到的自动补足算法搜索建议侵权的案例,也以原告的撤诉而告终。〔41〕
  我国的法官对向搜索引擎施加注意义务也极为审慎。我国第一例自动补足算法的诉讼中,尽管经过一、二审的反复,最后判决仍倾向于为互联网产业留足发展空间。金德管业诉百度案件的一审判决中,法院认为自动补足算法提供的搜索建议“上述文字的存在的确会对金德管业公司的名誉造成损害。北京百度公司未尽到相应审核义务的行为在主观上存在过错”,但在二审采取了相反的立场,认为百度不需承担审核义务。这一司法精神继续体现在了之后的案件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等国家并无发达的互联网产业,又有保护个人权利的传统。因此对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公司施加注意义务成为其互联网政策博弈的发力点。在欧洲的法国为自动补足算法侵害企业名誉权罚款谷歌65000欧元,〔42〕德国法院直接下令谷歌“限制其自动补足算法结果”,〔43〕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法院的判例普遍认为搜索引擎自动补足算法要承担侵权责任。澳大利亚在搜索引擎自动补足算法的侵权案件中一贯支持搜索引擎承担侵权责任,〔44〕日本甚至为自动补足算法的名誉权侵权而禁止谷歌再使用自动补足搜索建议的功能。〔45〕
2.基于安全利益的相似政策
  各国在涉及安全利益的案件中高度一致地为搜索引擎设置了较为严格的注意义务,均要求其承担内容审查与删除的责任。以美国为例,虽然在涉及商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案件中否认搜索引擎为算法承担法律责任,但对涉及社会敏感的种族歧视、暴力、仇恨等自动补足算法的联想词则设立了严格标准,一改“尊重言论自由”的态度,要求谷歌及时清除和限制。2016年,谷歌发现“希特勒”“犹太人”的搜索自动补足结果是“希特勒是英雄”和“犹太人是邪恶的”之后,出手对自动补足结果进行了修改限制,〔46〕早在2009年,我国监管部门因谷歌自动联想功能涉嫌传播淫秽色情内容要求其整改,谷歌随即表示“将彻查所有的服务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解决搜索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并立即暂停了自动补足算法的联想词搜索业务,对低俗内容进行清理。此举显示了谷歌完全有能力控制搜索结果与自动补足算法的搜索建议,而并非其一贯宣称的由算法自动生成。
  各国政府进行监管时普遍不再考虑搜索引擎的法律地位等理论问题,而是直接要求搜索引擎控制和限制自动补足算法,而这些要求普遍都能够得到执行。在谷歌每六个月公布一次的透明度报告的政府章节,常见各国政府对谷歌提出的各种删除和修改搜索结果的要求。例如2016年前六个月各国政府共计送来18000份删除数据的指令,在美国和巴西,至少90%的指令会得到谷歌的执行。〔47〕谷歌也为避免法律责任删除可能违反当地法律的信息,如在泰国谷歌主动屏蔽了来自YouTube上涉嫌侮辱泰国王室的视频,在阿拉伯地区删除暴力煽动性视频等,〔48〕这些举措也显示了其对自动补足算法具有控制能力。
  无论是信源或信道的不同理论假设,还是产业利益与安全利益的不同价值取舍,都决定了搜索引擎算法的法律责任是一个多重因素权衡设计的结果。搜索引擎算法法律责任的设计框架,应基于其技术地位的分析和利益均衡考量展开。
三、规制的原点:搜索引擎作为基于算法的信息发布者
  搜索引擎显然既非纯粹的信源,也不是单纯的信道。从技术角度分析搜索引擎算法在信息发布中的地位是其法律责任设计原点。与此同时,搜索引擎既具有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公共特性,又是营利性的企业,都需在搜索引擎的归责与规制中体现。
(一)搜索引擎的地位:基于算法的信息发布者
  基于算法对信息和数据流的处理,搜索引擎兼具“信源”属性与“信道”属性。因此其既不是单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也不可归类为信息内容提供者。搜索引擎由于自动补足等算法成为了基于算法的信息发布者,因此应该承担相应的算法看门人的注意义务。
  搜索引擎兼具“信源”与“信道”双重属性。搜索引擎发布的信息形式是“网页索引”与“搜索建议”,来源是算法生成。搜索引擎基于算法对信息索引,并以“信息流”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具有“信源”属性。从信息论的角度说,搜索引擎显著降低了海量网络信息的混乱程度,将用户需要的信息以“关键词——网页排名”或者“关键词——搜索建议”的形式提供给用户,这本身就是信息。搜索引擎对其算法具有控制和操纵能力,可以对其搜索建议施加更好的限制和过滤条件。〔49〕例如,谷歌自己能排除一部分与色情、暴力、仇恨言论和侵犯版权相关的搜索查询,其2017年更新的猫头鹰更新(Project Owl)算法,可主动删除虚假新闻内容,屏蔽编造的假新闻、极度偏见等信息。〔50〕用户只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检索,而没有由搜索引擎呈现的信息则被忽略掉,可能直接导致用户和信息的隔离。例如,淘宝搜索规则在2010年7月8日的调整导致淘宝网众多小商家的聚众抗议事件,〔51〕被很多小商家指责此举目的为“逼迫”卖家投放竞价排名广告。〔52〕
  具体到搜索引擎的自动补足算法,则从形式上和功能上更加符合信息发布者“信源”的定位。根据2011年的研究显示,自动补足算法在搜索引擎界面中占据了72%的用户注意力(眼球运动轨迹追踪),甚至使用户忽略掉了搜索结果的页面显示。并且在搜索引擎提供的五类结果中(包括即时搜索、搜索预览等),自动补足算法是唯一能够影响用户行为的算法。〔53〕自动补足算法提供的搜索建议能够引发用户的好奇心,使得用户进一步点击搜索建议,从而增加搜索建议的点击量和热度,使得搜索建议被更多地呈现。
  搜索引擎是“基于算法”的信息发布者。搜索引擎自动补足算法从技术上无法控制掌握网页的相近具体内容,故而搜索引擎仍具有“信道”的媒介性质。搜索算法中的个性化、搜索量、QDF过滤器因素影响查询结果,这些因素不仅由算法生成,同时也在影响算法。如谷歌称它所提供的搜索建议是根据先前用户的搜索结果以及与搜索查询的流行程度和数量相关的其他因素而生成的,自动补足算法功能在运行过程之中会受超出搜索引擎控制范围外因素的影响。例如,网络用户可以掌握搜索引擎优化(SEO)技术对排名和搜索建议进行操纵。〔54〕
保存检索条件
X
添加标签:

给这组订阅条件设置标签名称,可以更加方便您管理和查看。

保存条件:
微信“扫一扫”
法信App“扫一扫”
操作提示
对不起,您尚未登录,不能进行此操作!
关联法条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