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DONGHETONGFASHINIANLUNWENXUAN劳动合同法十年论文选2008—2018叶静漪 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劳动合同法十年论文选:2008—2018/叶静漪主编.—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11
ISBN 978-7-5162-1923-2
Ⅰ.①劳… Ⅱ.①叶… Ⅲ.①劳动合同法-中国-文集 Ⅳ.①D922.524-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57886号
图书出品人:刘海涛
出版统筹:乔先彪
责任编辑:陈 曦 许泽荣
书名/劳动合同法十年论文选(2008—2018)
作者/叶静漪 主编
出版·发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玉林里7号(100069)
电话/(010)63055259(总编室) 63057714(发行部)
传真/(010)63056975 63056983
http://www.npcpub.com
E-mail:mzfz@npcpub.com
经销/新华书店
开本/16开 710毫米×1000毫米
印张/31 字数/456千字
版本/2019年1月第1版 2019年1月第1次印刷
印刷/北京中兴印刷有限公司
书号/ISBN 978-7-5162-1923-2
定价/88.00元
出版声明/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如有缺页或倒装,本社负责退换)
序言
在21世纪中国社会法发展的历程中,《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实施当属最具意义的重大事件之一。《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部关乎社会稳定、企业发展、职工权利的社会法,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自2008年实施以来,《劳动合同法》已走过了十个年头。该法的实施对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这一重大、基础性社会利益关系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调整,也带动了劳动法价值理念的深刻变化。《劳动合同法》业已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因素和保障。
十年来,《劳动合同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的普遍赞同和高度评价,但面对复杂的利益格局调整和劳动关系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变化,社会上对《劳动合同法》也存在一些不同、相左的看法,甚至尖锐的批评,使得该法一度成为热点话题,且至今仍余波未平。十年来,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就《劳动合同法》发表了数量众多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中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和判断,乃至争论和交锋。这种现象既充分表明了《劳动合同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也反映出其调整对象的复杂性、利益平衡的艰巨性、秩序构建的长期性。近年来,有诸多学者撰文总结、反思并进一步阐释劳动合同法的理念、制度和实施机制,既有从宏观层面关注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方式转变,也有在微观层面研究具体制度的发展和问题的完善。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十周年之际,回顾《劳动合同法》实施十周年来所取得的成效,从理论与现实之间、历史与未来之间、传统与创新之间、学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劳动合同法总论、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劳务派遣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新型劳动关系。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劳动合同法》立法和实施中涉及的全部重大理论争议,对于梳理劳动法基础语词、范畴、现象、原理等内容的争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总结《劳动合同法》的成就与缺憾、经验与教训,乃至推动《劳动合同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劳动法治的深入发展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劳动法学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也为法律人认识中国劳动法治和职业自我提供了优质读本。
特别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促使中国劳动法学人和劳动法律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劳动法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客观、科学评价《劳动合同法》的作用和功能,加强对《劳动合同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更为敏锐的洞察力、更为扎实的研究成果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智力支持;也希望劳动法学人能立足社会实践,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回应现实问题,关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劳动法治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丰富素材,研究和应对信息科技革命给劳动法治带来的新问题乃至挑战,抓住当下中国劳动法治面临的为世界劳动法治发展作出贡献的重大机遇,勇于创新,开拓出互联网时代劳动法治的新领域。
如斯,甚幸!是为序。
张鸣起
2018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