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编:姜启波 周加海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 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新刑事诉讼法司法适用解答/杨万明主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8.11
ISBN 978-7-5109-2309-8
Ⅰ.①新… Ⅱ.①杨… Ⅲ.①刑事诉讼法-法律适用-中国-问题解答 Ⅳ.①D925.2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46892号
新刑事诉讼法司法适用解答
杨万明 主编
责任编辑 兰丽专 赵作楝 陈晓璇 执行编辑 马 倩 吴朔桦 杨佳瑞
出版发行 人民法院出版社
地 址 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100745)
电 话 (010)67550626(责任编辑) 67550558(发行部查询)
65223677(读者服务部)
客服QQ 2092078039
网 址 http://www.courtbook.com.cn
E-mail courtpress@sohu.com
印 刷 天津嘉恒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 新华书店
开 本 787×1092毫米 1/16
字 数 633千字
印 张 37.5
版 次 2018年11月第1版 2018年11月第2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109-2309-8
定 价 148.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新刑事诉讼法司法适用解答》编委会
主 编 杨万明
副 主 编 姜启波 周加海
撰 稿 人 周加海 蒋 明 喻海松 耿 磊
郝方昉 张 倩 王庆刚
撰稿人员简介
杨万明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姜启波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研究室主任、法学博士
周加海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法学博士
蒋 明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处长、法学博士
喻海松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副处长、法学博士
耿 磊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调研员
郝方昉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副调研员、法学博士
张 倩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副调研员、法学博士
王庆刚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法官助理
出版说明
2018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及时总结刑事司法经验,完善与监察法的衔接机制,建立刑事案件缺席审判制度,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认罪认罚试点和速裁程序工作成果,对于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改革与完善,影响非常深远。
《修改决定》已于2018年10月26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工作。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会同院内相关审判庭,组织地方法院刑事审判一线法官,结合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实践,认真就刑事诉讼法修改完善提出意见建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负责联络沟通及相关具体工作。
为确保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正确实施,早在立法修改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即密切跟踪立法进程,同步开展修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2〕21号,以下简称《解释》)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全面总结近年来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经验,确保修订后《解释》符合刑事审判工作实际,最高人民法院委托20余家高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开展前期调研,目前全部完成。按照工作规划,最高人民法院预计在2019年内完成《解释》的修订工作,并正式发布施行。
本书由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万明大法官担任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姜启波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周加海担任副主编。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处长蒋明、副处长喻海松审稿。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耿磊、郝方昉、张倩和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王庆刚(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借调人员)参与编撰。
由于编撰本书时间较为仓促及编撰人员水平所限,书中的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
二○一八年十一月
凡 例
一、法律
1.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简称1979年刑事诉讼法。
2.根据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简称1996年刑事诉讼法。
3.根据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简称2012年刑事诉讼法。
4.根据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简称刑事诉讼法。
二、司法解释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23号),简称《1998年解释》。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2〕21号),简称《解释》。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9号),简称《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规定》。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法释〔2000〕47号),简称《附带民事诉讼范围规定》。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1〕12号),简称《回避规定》。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16号),简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解释》。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法释〔2014〕13号),简称《刑事财产执行规定》。
9.《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法释〔2016〕7号),简称《人民法院法庭规则》。
1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7〕1号),简称《没收程序规定》。
三、规范性文件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法发〔2002〕13号),简称《再审立案意见》。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发〔2010〕20号),简称《死刑案件证据审查规定》。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发〔2010〕20号),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
4.《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综治委预青领联字〔2010〕1号),简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意见》。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法庭工作的意见》(法发〔2010〕32号),简称《少年法庭意见》。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法发〔2010〕60号),简称《自首立功意见》。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公通字〔2014〕10号),简称《网络犯罪程序意见》。
9.《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发〔2016〕22号),简称《刑事电子数据规定》。
10.《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试行)》(法发〔2017〕31号),简称《庭前会议规程》。
11.《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试行)》(法发〔2017〕31号),简称《排除非法证据规程》。
12.《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庭调查规程(试行)》(法发〔2017〕31号),简称《法庭调查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