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全文    标题或全文  |   精确查询    模糊查询
标题:
全文:
期刊名称:
全部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期刊年份:
全部
期号:
学科分类:
全部
搜索 清空
吸食新型毒品的特点及其防控对策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6年
6
92-99
宋晓明
广东警官学院
其他
新型毒品被专家称为"21世纪毒品",在我国蔓延迅速,大有取代传统毒品海洛因成为吸毒者最主要消费品之势,已构成对我国禁毒的新威胁,并已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手段,减少吸食新型毒品的人数,将禁毒人民战争进一步推向深入.
新型毒品        吸食        特点        防范        控制
吸食新型毒品的特点及其防控对策

宋晓明

广东警官学院

  【摘要】新型毒品被专家称为“21世纪毒品”,在我国蔓延迅速,大有取代传统毒品海洛因成为吸毒者最主要消费品之势,已构成对我国禁毒的新威胁,并已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手段,减少吸食新型毒品的人数,将禁毒人民战争进一步推向深入
  【关键词】新型毒品;吸食;特点;防范;控制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w Patterns of Drug Use
  【英文摘要】The new narcotics are called by the expert“the 21st century narcotics”.Spreading rapidly in our country, probably they will substitute for the traditional narcotics—heroin and become the major trend in drug consumption. Being a new threat to the drug control of China,the new patterns of drug use has been regarded a serious situation by the PRC and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use drugs,to narrow down the drug market,and to move the battle against drug to a new stage.
  【英文关键词】the new narcotic;take in;characteristic;guard against;control
  所谓新型毒品是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的,主要指人工合成的精神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以及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吸食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类药品(毒品)。义名“实验室毒品”、“化学合成毒品”、“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或“假日毒品”。目前,全世界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吸食人数仅次于大麻,居第二。国家禁毒委员会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罗锋在2004年2月12日召开的国家禁毒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上指出,中国吸食摇头丸、氯胺酮及其他麻醉药品、精神药物的人数呈不断上升一趋势,且多种毒品交叉滥用的情况十分严重。据调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吸食新型毒品的人数占到整个吸毒人数的60%以上,有的城市甚至超过90%,{1}。2005年5月26日.据国家清毒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凤瑞介绍,在娱乐场所内滥用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人数迅速上升,滥用比例已从2001年的2.5%上升到2004年的9.5%’{2}。被专家称为“21世纪毒品”的新型毒品,大有取代海洛因成为吸食毒品群落最主要消费品之势,这些新型毒品的流行已构成对我国禁毒的新的严重威胁。

  一、吸食新型毒品的特点

  新型毒品传入我国已有10余年,其种类不断翻新,蔓延快,吸食人群和地区不断扩展,危害越来越大,必须高度重视。

  (一)蔓延速度快

  根据新型毒品的毒理学性质,可分为兴奋剂、致幻剂、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以及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物质4类。新型毒品种类繁多,冰毒、摇头丸、氯胺酮(俗称“K”粉)及安钠咖、硅仑等在部分地区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而在娱乐场所,人们主要吸食摇头丸和氯胺酮。

  1996年,苯丙胺类毒品的新成员—“摇头丸”从香港闯入广州,并不断向云南、广东、湖南和上海宋晓明:吸食新型毒品的特点及其防控对策蔓延,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吃惊。在全国大中城市的许多歌舞娱乐场所,吸食“摇头丸”、“K”粉的现象相当普遍。1996年专家预计在未来5—8年内吸食“冰毒”的人数有可能与吸食海洛因的人数逐渐接近,到2010年,“冰毒”及其它苯丙胺衍生物甚至有可能超过海洛因而成为首选的“销魂药”。从1999年起,我国苯丙胺类毒品的缴获量开始大大超过海洛因。据统计,2000年全国苯丙胺类毒品的缴获量是20.9吨,海洛因是6吨。2005年全国共缴获海洛因6.9吨、冰毒5.5吨、鸦片2.3吨、摇头丸234万粒、氯胺酮2.6吨。2005年广东省缴获海洛因280千克、冰毒1.23吨、摇头丸386.7千克、氯胺酮晶体489.16千克。2005年云南缴获冰毒2.62吨,占全国48%{3}。而且缴获冰毒数量第一次超过缴获的海洛因数量。

  此外,近年来,各地查获滥用新型毒品的人数不断增加。广东省查获滥用摇头丸(含K粉)的人数为:2000年600人, 2001年5 000人,2002年6700人,2003年8 826人,2004年10430人。黑龙江省2003年登记在册的34000名吸毒人员中,滥用冰毒片剂、“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的占85%以上,其中哈尔滨市达到了95%。据公安部最新资料显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吸食新型毒品人数已超过吸食传统毒品人数{4}。

  摇头丸、氯胺酮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滥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不少吸食者对摇头丸、氯胺酮的危害缺乏认识。由于摇头丸、氯胺酮在服用后成瘾时间比较长,且大多在特定场所内才发生作用,身体依赖性不强,突然停止使用后不出现显著的戒断症状,使吸食者错误地认为海洛因、鸦片是毒品,摇头丸、氯胺酮不是毒品,服用后没有多大危害。部分青少年甚至认为吸食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十分时尚,能找到所谓的灵感,吸食海洛因等麻醉品已被认作“老土”,是一种落伍的行为。

  二是摇头丸、氯胺酮的兴奋效果迎合了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心理需要。近年来,吸食的摇头丸由多种兴奋剂(冰毒、MDMA、麻黄素、咖啡因、氯胺酮、解热镇痛药等)所构成,吸食者在吸食后会很快产生精神快乐的感觉,性格开放,警惕性放松,容易与陌生人交流并产生好感。多数吸食者承认他们此时出现脱离现实的妄想和幻觉,其得意洋洋、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而氯胺酮的最大特点是在亚麻醉剂量状态下,吸食者出现躯体与意识相分离的感觉,宛如灵魂进人另一个世界,俯视人间或感受缥缈虚无的世界。吸食摇头丸、氯胺酮产生的这些感觉对于处在高度紧张、快节奏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来说迎合了某种需要,因而造成这类毒品流行。氯胺酮药效持续时间不长,最多1个钟头,吸食者也比较容易恢复神智,吸食后没有摇头丸难受,还有迷幻效果,因此很受“欢迎”。

  二是出于安全的考虑。由于海洛因生理依赖性的严重反应和注射痕迹明显的特点,已经深深地被社会认识,吸毒者不但容易被人们识别和也易遭受心理和生理的伤害,而且也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因此,寻求一种“安全”的毒品成为吸毒者和贩毒者共同的目标。由于摇头丸、氯胺酮可口服、鼻吸,而且,生理依赖不明显,自然成为吸毒者和贩毒者追逐的对象。一些年轻人甚至误认为摇头丸、氯胺酮不属于法律打击的对象,因此,吸食摇头丸、氯胺酮成为一种“时尚”。另外,对海洛因等主要毒品的来源地的打击力度加大,造成海洛因的产量减少,使得吸毒者不得不考虑改变用药。而且由于以前人们对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对它们的严厉打击,这也是造成滥用的重要原因。

  四是容易合成,成本低,贩卖可获高额利润。在盛产新型毒品的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厨房工厂”的说法,意即有个普通厨房就可以生产新型毒品。一粒摇头丸的成本价不过几元,在广东等地的批发价也不过一、二十元;而氯胺酮的成本价也就是几十元一克,批发价在200元左右。可到了内地,一粒摇头丸的价格是80元到150元;氯胺酮大约卖到1000元到1 200元左右,比海洛因的价格还高很多。高额的利润必然刺激疯狂的制毒、贩毒犯罪。因此,在有的地方一些生意好的娱乐场所,购买摇头丸、氯胺酮就像买啤酒一样容易,自然导致吸食毒品的泛滥

  五是娱乐场所默许、包庇、纵容贩卖和吸食新型毒品。新型毒品的泛滥和娱乐场所的非法经营有密切关系,甚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有的娱乐场所经营者为了招揽生意、刺激消费和凝聚人气,对毒品交易和消费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甚至有的工作人员还与贩毒分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直接在娱乐场所从事毒品贩卖。有的小酒吧经营者本身就·是吸毒人员,开设酒吧就以毒品招揽生意,以毒品为“促销”手段。有一家高级酒吧,半年内因出现吸毒违法现象,被警方查处了11次。有的场所业主对管理持对抗态度,其内部防范查处的措施严密,常常采取一些反侦查手段,妨碍公安机关的查处。

  六是受行政干预的影响。娱乐场所多为外资或合资经营的,一些地方政府担心影响外商投资,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在对娱乐场所的正常管理中缩手缩脚,更不敢去娱乐场所查线破案,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使娱乐场所成为新型毒品滋生蔓延的土壤。

  (二)高发人群年龄段集中

  在西方社会,新型毒品滥用群体从早期的摇滚乐队、流行歌手和一些亚文化群体蔓延至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社会各阶层。在我国,吸食新型毒品的群体由过去以社会无业青年为主逐步向公司职员、演员、大学生和国家公务员等其他社会阶层扩散。

  目前,娱乐场所摇头丸、氯胺酮(K粉)等毒品滥用人群以青少年为主。在广东省2005年查获的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仅为13岁。重庆市查获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主要集中在16—25岁之间,占总数的73 %,初次吸食者年龄平均22.5岁,青年学生成为贩毒人员的追逐对象。从全国来讲,吸食新型毒品的绝大部分是年轻人,年龄越来越低,不分职业,各行各业都有。某地对几家迪厅、歌舞厅进行突击检查,当场查获11名服食摇头丸的吸毒者,其中大专生2名、中专生3名、高中生2名、初中生4名,年龄在19岁的2名、20岁至25岁的9名!,)。

  在一些迪厅、夜总会等场所,一些涉世不深的待业女孩,在“钱”和“毒”的双重诱惑下,从事着“陪晦11(吸食摇头丸、“K”粉)职业,她们为给客人“助兴”,客人给什么药就吃什么药,并且保证服务到位。特别是那些想“晦”又“酶不起”的年轻女性很自然地就选择了“陪晦”这一职业。“以陪养酶”既能暂时解除毒瘾,又能赚到不菲的钱。

  另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港澳居民过境吸食新型毒品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周末。他们认为内地执法环境宽松,查得不紧,比较安全。而且港澳有的黑社会组织在内地开设娱乐场所也带动了部分港澳居民在内地吸食毒品。

  (三)群体吸食普遍

  与传统毒品吸食不同,新型毒品吸食者需要在娱乐场所与一群人一起吸食,才能满足他们寻求刺激的目的,于是他们将周围的人引进吸毒圈。群体性服食新型毒品的人员相对比较稳定,人员之间也比较熟悉,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聚集成群,只要有一个人服吸,其他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服吸

  一些青少年甚至到娱乐场所,以“请客”吸食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的方式庆祝生日。因此,新型毒品吸食群体在以传销方式迅速扩散增长。据浙江省2005年查获的吸食新型毒品案件显示,50以上是一次查获5人以上的群体性案件,其中不乏一次查获20人、30人以上的特大群体吸食案件。在杭州市查获的一起集体吸毒案件,一次性抓获了84名集体吸毒人员{6}。

  (四)涉毒场所和地区逐步扩大化

保存检索条件
X
添加标签:

给这组订阅条件设置标签名称,可以更加方便您管理和查看。

保存条件:
微信“扫一扫”
法信App“扫一扫”
操作提示
对不起,您尚未登录,不能进行此操作!
关联法条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