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负责人就《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2)》及典型案例、
《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2)》答记者问
2023年6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发布《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2)》及典型案例、《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2)》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吕忠梅、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刘竹梅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李广宇主持。
问:在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法院如何按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推动环境资源审判进一步发展? 答: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法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充分发挥并依法延伸审判职能作用,真正把能动司法的理念落到实处,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和资源司法保护,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筑牢生态环境和资源司法保护屏障。聚焦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中心任务,持续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和资源司法保护。切实以公正司法惩治环境资源犯罪、救济环境民事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自然遗迹、人文遗迹等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实现环境资源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初步建立覆盖全国四级法院的环境资源审判组织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专业审判机构与机制的实质化运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环境司法理念在审判实践中更好地贯彻落实。规范环境资源案件范围,推进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和人员聚焦主责主业;推进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三合一”走深走实,完善案件跨区域集中管辖机制,构建多层次专业化司法协作机制;强化高素质专业化的环境资源审判队伍建设,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实践与理论研究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是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引领作用,促进绿色革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最高人民法院将持续发挥案例的裁判指引和法治宣传作用,定期发布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充分发挥案例的规范、指引、教育功能,彰显示范效应。人民法院将继续发挥环境资源审判涉及领域宽、覆盖面广的优势,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通过创新巡回审判等方式,切实把审判活动带到基层、留在一线,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真正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