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全文    标题或全文  |   精确查询    模糊查询
标题:
全文:
期刊名称:
全部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期刊年份:
全部
期号:
学科分类:
全部
搜索 清空
论商标的指示性合理使用
《知识产权》
2020年
3
47-59
苏和秦;梁思思
北京万慧达(上海)律师事务所
指示性合理使用        权利用尽        混淆可能性        商标侵权        不正当竞争
论商标的指示性合理使用

苏和秦 梁思思

内容提要:在司法实践中,正品转售商经常会援引指示性合理使用以抗辩自己在店铺招牌上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不构成侵权。通过梳理目前国内的典型案例,可发现当转售商单独或突出性使用他人商标于其店招之上时,法院仍然会作出侵权判定,但不同的法院在涉案行为侵犯商品商标或服务商标,以及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问题上存在分歧。进一步考察美国及欧盟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可以总结出指示性合理使用需要满足必要性、合理性、善意以及不构成相关公众混淆四个构成要件。在使用他人商标指示他人商品的来源的行为上,指示性合理使用与权利用尽的概念范围有重叠之处。指示性合理使用的主张以涉案行为构成商标性使用为前提,其作为一种构成商标侵权的例外,宜在涉案行为满足商标侵权的构成要件的基础上,作为侵权抗辩理由进行援引。无混淆可能性作为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应成为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之一。同时,若权利人的商标为其企业名称或其主要组成部分,转售商的使用还涉嫌构成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字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关键词:指示性合理使用 权利用尽 混淆可能性 商标侵权 不正当竞争
Abstract:In judicial practice,Genuine resellers often invoke nominative fair use to argue that their use of other people's trademark on their shop sign does not constitute trademark infringement.By summarizing recent typical cases in China,it is found that when a reseller uses the other people's trademark separately or prominently on his own shop sign,the court still finds him infringing.However,courts disagree in matters of whether the behavior involved infringes goods trademark or service trademark,nor they agree on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of nominative fair use.Looking into the US and EU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s,four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are needed to satisfy nominative fair use,namely,necessity,reasonableness,goodwill,and no likelihood of confusion by relevant public.With the behavior of using other people's trademark to indicate the source of goods,the scope of the concepts of nominative fair use and exhaustion of rights overlap to a certain degree.The involved behavior constitutes trademark use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claim of nominative fair use,which,being an exception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can be invoked as a defense of infringement when the involved behavior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s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No likelihood of confusion,being both the natural result and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nominative fair use,should be made one of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of nominative fair use.Meanwhile,if the right owner's trademark is the name of his enterprise or the major component part of the name,the reseller's behavior may also constitute unfair competition because he benefits from other people's influential trade name.
Key Words:nominative fair use;exhaustion of rights;likelihood of confusion;trademark infringement;unfair competition
  在商业实践中,很多品牌,特别是奢侈品牌的商品在销售时往往是通过其自营店铺或授权经销商等渠道进行销售,但由于价差或其他商业原因,前述品牌的商品还会通过其他合法的渠道被其他商户购进并予以转售。在这些转销商中,有些商户仅仅销售某一品牌的商品,而有些商户同时还会在店内销售其他品牌的商品并提供相关的服务。很多转销商在进行商品转销的过程中,都会将其所销售商品的商标置于其店铺招牌(以下简称店招)之上,有的还对他人的商标进行了单独使用或突出性使用。然而,该类使用并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指示性合理使用或者商标权利用尽之后的合理使用。在单独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情况下,该类使用会构成商标侵权,并且涉嫌构成不正当竞争。近年来,国内外法院出现过不少的判定该类使用构成侵权的典型案例。本文试图从国内法院关于正品转售商店招侵权的案例入手,总结分析司法实践中的基本裁判规则及裁判思路之间存在的分歧,然后通过对于美国及欧盟的相关司法判例和法律条文的梳理,理清指示性合理使用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概念范围,及其与混淆可能性判定之间的关系、指示性合理使用抗辩在店铺招牌商标侵权中的援引问题作出分析,最后就该种使用的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风险作出论述。
一、国内的司法实践
  在国内司法实践中,涉嫌店招侵权的被告通常会以自己的使用为指示性合理使用进行抗辩。而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梳理可以发现,司法实践中,我国法院针对被告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抗辩一般倾向于认定在店招上单独使用他人商标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指示商品来源所必要的范围,不构成合理使用,从而认定构成商标侵权。但通过对相关判例的梳理不难发现,各个地区的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时仍存在着裁判思路上的分歧。而不同裁判思路之间主要分歧的点在于正品转售商在店招上单独使用权利人商标构成商品商标侵权还是服务商标侵权,以及指示性合理使用需具备哪些前提条件。本部分将针对这两大分歧点对相关法院的判决进行简要梳理。
(一)构成商品商标还是服务商标侵权的分歧
1.认为仅构成服务商标侵权的裁判思路
  在该种思路中,法院倾向于认为只要店铺销售的是正品,那么店招之上商标的使用就属于正当的指示性使用;但是由于店铺提供了相关的销售、展出服务等,故店招及装潢中对于他人标识的不正当使用会构成相关服务商标侵权。
  在维多利亚的秘密商店品牌管理公司与上海麦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1]中,原审原告认为原审被告未经许可在其店招上单独使用“VICTORIA'S SECRET”标识,侵犯了原审原告注册于第35类的服务商标及第25类的商品商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由于麦司公司所销售的并非假冒商品,因此其也应具有将“VICTORIA'S SECRET”“维多利亚的秘密”商品商标在销售活动中指示商品来源、以便消费者识别商品来源的权利,对此商标权人应当予以容忍。但如果对销售过程中商品商标的指示性使用不加限制,则可能危及相关服务商标的存在价值。原审被告在店招、店内装潢等处使用“VICTORIA'S SECRET”标识及相关宣传行为可能导致相关公众的误认,超过了指示商品来源所必要的范围,具备了指示、识别服务来源的功能,构成服务商标侵权。
  同样地,在古乔古希股份公司与嘉兴盼多芙商贸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2]中,原审被告在其经营的店招上突出使用了“OUTLETGUCCI”标识,而该店铺所售商品均为古乔古希公司的正牌商品。原审原告古乔古希公司认为原审被告侵犯了其在注册于第18类、第25类的“GUCCI”商品商标以及注册于第35类的“GUCCI”服务商标,故提起诉讼。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审被告在店招上的使用行为足以使相关公众认为店铺商品的服务者、店铺商品的展出服务提供者是古乔古希公司或与其存在特定的联系,构成了对原审原告第35类注册商标的服务商标侵权。而对于原审原告诉请中的商品商标侵权,一审法院认为无证据表明属于假冒商品,原审原告亦不主张其销售的是侵权商品,故不应认定为商品商标侵权,在二审中法院亦未对商品商标侵权作出认定。
2.认为仅构成商品商标侵权的裁判思路
  该种裁判思路倾向于认定在店铺上突出或单独使用他人注册商标属于对合理指示商品来源的权利的不当扩张,构成商品商标侵权,但因第35类的服务范围不含销售服务,从而不构成对于第35类服务商标的侵权。
  在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诉顾清华商标权纠纷案[3]中,原审被告顾清华在其经营的电脑配件经营部的店招上单独且突出使用“联想”及“Lenovo”字样,并且没有任何其他说明文字,该店铺经营范围为电脑、电脑耗材、电脑配件零售、维修。原审原告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诉称被告的使用对其注册的第9类商标构成了商标侵权。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审被告在其店铺单独突出使用“联想”及“Lenovo”等标识,构成了商品商标侵权。
  而在上海益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昆山分公司诉昆山市市场监督局商标行政处罚、昆山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一案[4]中,原审原告在其中门头上大面积分别使用了“LOEWE”“BALLY”“DOLCE&GABBANA”标识;在后各门头上加了“EASTDOMAINOUTLET”的文字及图形标识,但该标识位于门头右上角且字体明显小于上述三个标识。原审被告昆山市市场监管局接举报进行立案调查,认为原审原告侵犯了相关权益人第3类、第14类、第18类、第25类商品商标,并向原审原告作出《责令改正通知书》,原审原告不服向昆山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后者作出了维持决定,原审原告遂诉至法院。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上诉人的行为构成了商品商标侵权。并且法院认为商品销售服务行为并不属于第35类服务商标所指的服务行为,故对于原审原告认为一审法院未查明相关权益人是否具有第35类服务商标注册违背商标分类保护原则的主张不予采纳。
3.认为同时构成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侵权的裁判思路
  该种裁判思路倾向于在权利人同时拥有注册商品商标和注册服务商标的情况下同时认定侵权人成立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侵权。
  在佛山市顺德区宝骏汽车维修有限公司与米其林集团总公司侵害商标权纠纷案[5]中,原审被告在其店铺中销售米其林轮胎产品,其未经许可在店招上使用了“米其林”“michelin”及米其林小人图案等原审原告注册商标。原审原告据此主张原审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享有的第12类商品商标专用权以及第35类、第37类服务商标专用权。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原审被告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经营场所正门的商业匾额上突出使用与涉案商标相同商标,在相关公众中造成原审被告经原审原告授权提供相关服务的混淆的行为,构成服务商标侵权。同时在店铺正门的商业牌匾上突出使用与涉案商标相同的商标,容易导致相关公众将店内销售的其他商品来源与米其林品牌间产生混淆,或认为二者间有特定联系,亦构成商品商标侵权。
  在古乔古希股份公司与珠海正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6]中,原审四被告在摩尔商场内的店招、内墙广告等多处使用了“GUCCI”标识。据此,原审原告主张四被告共同侵犯了其享有的第18类、第25类商品商标专用权,第35类服务商标专用权。而被告则抗辩称其所售产品均为通过平行进口的方式购入的具有合法来源的正品,店招上使用涉案商业标识的目的在于让消费者直观地了解商场经营的商品情况,并不构成商标侵权。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即使摩尔公司所销售的商品为正品,其为指示所销售的商品而使用他人商标的使用也行为应受到指示性合理使用构成要件的限制,而原审被告的行为并不能满足指示性合理使用的要求,同时构成了商品商标侵权及服务商标侵权。
(二)构成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前提条件的分歧
  通过梳理国内各个法院的案例可以作出如下总结,各个法院对于构成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前提条件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即均认为构成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商标使用行为须具有使用的必要性、使用方式须具有合理性、使用人主观上须为善意。但对于在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定中是否应该进行混淆可能性的判定,各个法院之间仍存在分歧。
1.将混淆可能性判定排除于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的裁判思路
  在维多利亚的秘密商店品牌管理公司与上海麦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7]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指出“在指示性使用涉案商品商标过程中,应当限于指示商品来源,如超出了指示商品来源所必需的范围,则会对相关的服务商标专用权构成侵害”。而进一步,在前述古乔古希股份公司与嘉兴盼多芙商贸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8]中,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对于“说明、描述自己经营的商品的必要范围”进行了总结,认为转售商对商标的合理使用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使用商标标识系出于善意;(2)未将商标标识作为自己商品或服务的商标使用;(3)仅是在说明或者描述自己经营的商品等必要范围内使用他人商标标识。
  由此可见,在该裁判思路中,法院在判定是否构成指示性合理使用时并没有考虑该种使用行为是否会造成相关公众混淆的可能性,而是认为正品的转售商只要在一定的必要范围内对涉案商标进行使用就能构成对商品商标的指示性使用。而超出此必要范围的使用行为,则应依照商标侵权判定的各项条件,判定是否会构成服务商标的侵权。
2.将混淆可能性判定纳入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的裁判思路
  不同于将混淆可能性判定排除于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的裁判思路,在更多的判决中,法院均将不构成相关公众的混淆可能性作为涉案行为构成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前提条件。
  在前述古乔古希股份公司与珠海正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9]中,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出,“即使转售商所销售的商品为正品,其为指示所销售的商品而使用他人商标的指示性合理使用也应受到一定的限制,即在主观上,对他人商标的使用必须出于善意,没有故意攀附该商标已有商誉的企图;在客观上,对他人商标进行使用的形式、内容和程度应当保持在合理、必要的范围内,符合一般的商业惯例,尤其是不能使相关公众误认为该店铺与商标注册人存在直营或授权许可等商业上的联系”。在前述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诉顾清华商标权纠纷案[10]中,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行为人具有试图使消费者误认为其与联想公司存在特许经营、加盟、专卖等特定商业关系的攀附故意,客观上也形成了上述效果,显然属于对合理指示商品来源的权利的不当扩张,已经超出了商标指示性使用的合理范畴”。通过此段表述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此处法院认为要想构成指示性合理使用,需要其行为主观上无间接混淆之故意、客观上亦无间接混淆之效果。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芬迪爱得乐有限公司与上海益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标权纠纷”的二审判决[11]中,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对其在之前判例中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根据该份判决书中的观点,构成商标合理使用应当符合:(1)使用行为是善意和合理的,并未将他人商标标识作为自己商品或服务的标识使用;(2)使用行为是必要的,仅是在说明或者描述自己经营商品的必要范围内使用;(3)使用行为不会使相关公众产生任何混淆和误认。而根据该观点,混淆可能性判定是应当被纳入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之中。
二、美国的司法实践
  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的判例法。在美国,对于第三人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商标来指代他人的商品是否构成指示性合理使用的问题,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庭在New Kids on the Block vs.News America Pub.,Inc.案中,首次确立了构成指示性合理使用的三个前提条件(以下简称New Kids检验标准):第一,必要性,如果不使用商标消费者就无法识别产品的来源;第二,使用的方式必须在合理的必要范围内;第三,被告在使用商标的过程中不得让人以为其与商标权利人之间存在许可的关系。[12]在该案中,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庭用New Kids检验标准中的三要素测试替代了传统的混淆可能性测试方法。该法庭认为,只要经过New Kids测试并被认定为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商标使用行为就不会构成混淆,是合法的商标使用。[13]
  而在美国联邦第五巡回法庭审理的Pebble Beach Co.v.Tour 18 I Ltd.案中,法官认为只要商标的指示性使用不构成易导致混淆的近似,那么该使用就不构成商标侵权。不同于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院,美国联邦第五巡回法院在该案中仅采纳了New Kids检验标准中的前两个标准,而并没有使用第三个标准“被告在使用商标的过程中不得让人以为其与商标权利人之间存在许可的关系”。法院认为在用于识别来源的直接比较广告的情况下的指示性使用中,第三个标准是始终能够得到满足的。[14]此外,不同于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庭的判决,美国联邦第五巡回法庭认为指示性使用的判断标准并不能替代传统的混淆可能性测试法,在考虑指示性使用的判断标准时应当结合传统的混淆可能性测试方法进行分析,以避免降低构成混淆的标准。[15]
  此后,美国联邦第三巡回法庭在Century 21 Real Estate corp.v.Lendingtree,Inc.案中重新采用了包含三个要素的New Kids检验标准并对该标准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在基本保留这三个条件的同时,尤其是对其第三个构成要件“被告在使用商标的过程中不得让人以为其与商标权利人之间存在许可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表述。经重述后的第三个条件是,“被告的行为或用语是否能够真实且准确地体现原告(商标权利人)与被告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关系”。该表述不仅将New Kids标准第三个条件的含义包括在内,而且使其外延更加完整。也即是说,如果被告的行为让公众误以为被告与商标权人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关系——但事实上这种关系并不存在——则被告不能援引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抗辩。[16]而关于指示性合理使用判断与混淆可能性判断的问题,美国联邦第三巡回法庭认为是否构成商标合理使用与是否构成商标混淆是两个独立且并不相互排斥的问题,两者均是积极的抗辩理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相关案件中不需要首先进行混淆可能性判断。相反,即使构成了混淆,如果符合指示性合理使用测试标准,那么该使用也是正当的。[17]
  2016年,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庭在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Certification Consortium,Inc.v.Security University,LLC案中再次赞同并适用了由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庭及美国联邦第三巡回法庭创立和发展的New Kids测试标准。但在指示性合理使用测试标准与传统的混淆可能性测试标准的关系上,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庭并不赞同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庭用新的指示性合理使用测试取代传统的混淆可能性测试的思路。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庭强调,其所辖的地区法院在判定描述性使用是否构成混淆时,应当将New Kids测试标准与传统的Polaroid混淆可能性测试标准相结合,即指示性合理使用的三个判断标准应当作为混淆可能性判断的考虑因素。[18]
  从以上由四家不同的美国联邦巡回法庭作出的判决可以总结出,美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主要的观点还是认为构成指示性合理使用需要满足New Kids检验标准中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相关公众误认的可能性这三个条件。但关于指示性使用的New Kids检验标准与传统的混淆可能性判定之间在涉及指示性合理使用案件审理中的关系,不同的联邦巡回法庭之间仍存在意见的分歧。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庭将New Kids检验标准作为传统混淆可能性检验标准的替代,并认为只要符合该三要素就不会构成混淆,这种路径是将指示性使用的相关特点融入了混淆判断中并简化了传统的混淆可能性判断要素,其本质仍是混淆可能性判断;美国联邦第三巡回法庭则将指示性使用与不构成混淆可能性作为两个独立的积极抗辩理由;美国联邦第五巡回法庭和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庭则是将New Kids测试标准与混淆可能性测试标准结合起来,以判断指示性使用是否会构成混淆,从而判断该使用是否为合理使用。各联邦巡回法庭之间分歧的实质,实际上是在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抗辩中是否需要以不构成混淆为前提以及二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的问题。由于美国是判例法国家,故对于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定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司法裁判思路,但各联邦巡回法庭关于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与混淆可能性判定关系的不同理解,仍然值得我们参考和反思。
三、欧盟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在欧盟,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正品转售商使用商标权人商标的行为的司法裁判观点主要体现在欧共体法院1999年审理的BMW案中。[19]在该案中,被告Deenik先生在荷兰经营一家汽车修理厂,销售BMW的二手汽车,并从事BMW汽车的修理与维护,但他不是BMW在荷兰的销售网络中的特约经销商。欧共体法院在该案中被请求作出初裁意见的问题之一是,被告是否有权为其销售的BMW二手车做广告。[20]
保存检索条件
X
添加标签:

给这组订阅条件设置标签名称,可以更加方便您管理和查看。

保存条件:
微信“扫一扫”
法信App“扫一扫”
操作提示
对不起,您尚未登录,不能进行此操作!
关联法条X